(速新闻记者 裴凌曼)坐落于泗洪县龙集镇应山村的应山烈士陵园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与使命,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从烽火岁月到盛世繁华的不凡历程。
1941年至1942年间,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和残酷的时期。在朱家岗战斗以及周边其他数次大大小小的对日作战中,部分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因医疗条件有限,救治无效,英勇牺牲。当时新四军四师九旅卫生部及后方医院就设立在紧邻应山村的金圩村,九旅卫生部的战士陆续把83位英烈的尸骨埋葬在应山村。当时战士们还为这83位烈士每人一穴进行安葬,并为他们用木牌立了碑,木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籍贯、年龄信息,这就是最初的应山抗战烈士公墓。
可部队离开了,烈士公墓就没有人管理了。
到了1946年冬,国民党还乡团竟然把83位烈士的木碑拔起并集中烧毁。自此,后人就再也记不清哪位烈士埋葬于哪座坟墓了,只记得牺牲的大概人数,也就成了无名烈士墓。
展开剩余61%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回乡探亲的金立珍,看到无名烈士墓一直没有人管理,杂草丛生,于是想找人看守烈士墓。可是找谁合适呢?谁又愿意看守这些烈士墓呢?这时,金立珍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金永安。当金立珍把这个想法跟金永安商量时,遭到父亲强烈反对。金永安严厉地训斥金立珍:“做什么事情不好,非要干这种事情?”然而,金立珍却对金永安说:“这里面都是革命先烈啊,也有我的战友。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就和他们一样葬在里面,您不心疼?如果是您自己的孩子,您看不看守?”
金立珍的一席话,让金永安欣然同意看守烈士墓。之后,金立珍和父亲金永安一起把83个墓一锹一锹添好了土,又种了花草。
后来,当人们走进陵园,会发现陵园院墙内还有一处民宅,这就是抗战老兵金立珍的家。
为何要把家建在烈士陵园内呢?
金立珍生于1929年。1942年,因家庭困难,当时还没有一把枪杆高的金立珍毅然参军。在一场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日军追击,需紧急撤退。当时,没有战斗经验的他,在撤退时只顾往前跑,却不承想一颗炮弹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落了下来,他还没来得及躲开,一个战友就扑过来把他推倒,趴在他身上。结果,他的战友牺牲了,而他却活了下来。万分悲痛之下,他和战友在战火中掩埋了救他的战友。金立珍也下定决心要守护好烈士,让烈士安息。
1958年4月,金立珍复员回乡。他毅然率全家从县城搬到应山村,在烈士墓地旁边小屋的地基上重建房屋,一家老小就住在烈士墓旁边,方便看管烈士墓。逢年过节,金家父子都像祭祀自己的祖辈一样,为83名烈士祭扫。从此,父子俩共同承担起为烈士守墓的责任。
1975年,年迈的金永安老人离世,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是长眠于此的83名烈士。金立珍则毅然接过父亲义务守护陵园的重任,直到2023年9月5日离世。至此,金家父子接力守护烈士墓70年。
金立珍的女儿金素兰说:“父亲离开了,作为子女,我还是会继续为应山烈士陵园的烈士们祭扫。”
如今,应山烈士陵园成为洪泽湖畔老百姓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周围的群众和中小学生都会自发前来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而守墓老人的故事也被当地人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发布于:江苏省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