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师白杨市一六七团的红泉社区,陶玉庆的名字早已与美妙的音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退休职工、社区的“音乐达人”,十多年来,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热爱,不仅组建了民间乐队,还开办了“三点半课堂”,为社区的职工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通过悠扬的旋律,他让音乐成为了团场文化的灵魂,搭建起了幸福与和谐的桥梁。
陶玉庆的音乐之路始于2009年,那时他刚刚临近退休。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情和在团场的支持,他毫不犹豫地开始筹建红泉社区民乐队,并自愿担任队长和音乐老师。他积极挖掘身边热爱音乐的居民,组织大家学习多种乐器,包括笛子、二胡、小号、萨克斯和电子琴等。
然而,乐队的创建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经费紧张、设备匮乏等困难,陶玉庆始终坚持了下来。家人和朋友们的劝说并没有让他放弃,因为他看到队员们渴望学习的眼神,他知道自己不能轻易放弃。乐谱架不足,他亲自动手制作;乐器坏了,他自掏腰包购买配件修理。为了让乐队继续运作,陶玉庆在过去十多年里,个人投入了超过四万元。
展开剩余65%回忆起当时的艰辛,陶玉庆满是感慨:“那时真的很难,乐器、经费什么都没有,家里人都很心疼,劝我放弃。但看着队员们那双双渴望学习音乐的眼睛,我只能告诉自己,尽管困难重重,我也要坚持下去!”
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乐队已经有了80多名成员,涵盖了各个年龄段,成为了团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多年的坚持排练和演出,队员们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自信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音乐也成为了他们与广大职工群众之间的情感纽带。
退休居民刘汉江深有体会,他感叹道:“陶队长手把手教我识谱、拉二胡,从零基础到现在,我成了乐队的骨干。音乐不仅让我充实了退休生活,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陶玉庆的乐队发展得如火如荼,还激发了团场许多孩子对音乐的兴趣。2016年,他在团场的支持下创办了“三点半音乐课堂”,利用周末和假期义务教孩子们乐理和乐器演奏。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风雨无阻,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始终坚守课堂,风雨不改。无数孩子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乐理,还提升了演奏技巧。如今,学生彭新阳已经是班里的佼佼者。
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娴熟,彭新阳说:“陶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三点半课堂’的坚持练习,让我不断进步。音乐不仅让我找到了自信,也让我充满了乐趣。”
依托团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支持,陶玉庆和他的乐队成员们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开展乐器教学和公益演出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兵团的红色基因以及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这一切不仅深深融入了全团干部职工的心中,更将温暖与力量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截至目前,由陶玉庆带领的志愿者乐队已经开展了4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60多场义务表演,惠及职工群众超过2000人次。作为扎根边疆的退休职工,陶玉庆用十余年的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以音乐为纽带,温暖了整个社区,服务了无数人。
发布于:山东省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